作者: 張育銓-高年級第三名
負責的心
負責,字面看來就是一種承擔,承擔也象徵著重量。有一顆負責的心,豈不是為自己多加累贅──又為何許多人都非常努力地培養呢?
因為,負責,絕不只是一句綑綁自己的口號。任何一樣約束人的道德或規則,都是為了可以成就自己和群體更好的生活品質、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自由。例如,行車要守交通規則,如果駕駛每個皆不負責任,四處亂闖,這四通八達的道路,恐成為無所不在的噩夢吧──遵行交通規則,雖然麻煩甚至有時會多花一點時間,卻可以體貼其他用路人,也保障自己安全。
查看一些資料,有些提及負責分成兩層面,一個是對別人、一個是對自己。我的想法跟它們有點不同,我認為,大多的負責,應該是對著自己的!
比方說,一位老師,他說要對學生負責,事實上,這也是對他自己的負責,他需要備課、需要關心學生,這就是在盡自己作為一名老師的職責──相對的,學生也應為自己學習階段所做的每個決定負責;父母要對子女負責,這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負責,因為子女的生命是父母自己賜予的,相反的,如果對子女施以虐待乃至拋棄,這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,而生命是不可被任意玩弄的。
生活在世間,有好多的責任需要被承擔,雖然每個人對負責的定義不同,但至少法律規範了最低限度、我們該負起的責任,例如有關於奉養父母和各樣契約的法律──這意味著這些責任是我們社會需要的,如果大家不付這些責任,社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性,所以每個社會依其風俗民情和地理環境,需要各自擬定一套法律規定某些責任!
從小一路到唸大學,我聽聞過一些關於負責的說法,以下提出兩種說法「現代小孩是不是不太負責」、「現代人越來越不負責」進行探討。
台灣社會,由農業社會轉型成現階段的工商業社會,物質生活進步快速,但許多人的心靈活動空間卻可能變低。例如,小時候在南部的鄉村,我和玩伴可以一整天耗在自然鄉野間,抓魚、放風箏,甚至只是無所事事的在田中鋪一張厚紙板,看白雲在藍天游移,直到風兒從夕色穿透來,吹撫我們,說明要回家了。
那時,只要一點零食諸如餅乾、汽水;玩具諸如太空氣球泡泡、玩具火藥左輪手槍,就非常的心滿意足──而我相信,大多數從小生長在農業社會的長輩們應該比我還要能夠知足,更能體會那樣緩慢的生活步調,是傾注心靈健康的一大要件,我們有足夠的時空來創造自己的王國。
但我現在回到鄉下,看到許多國小的孩童也都人手一機,玩著商人設計好的遊戲、觀賞別人製作的影片,許多時候因為現代家長勞累繁忙,只能把小孩帶去補習班、或丟手機給孩子,省得小孩四處奔走會有危險。有次,表弟表妹在跟我一樣的鄉下地方,玩起手機,一玩就是兩三小時。無限美好的自然風光一樣在前,但孩子們的行為卻不同了。直到舅媽把他們的手機收起,但他們哭鬧不止,我問:「如果把手機收起來,不玩手機了,你會怎麼樣嗎?」孩子們倔強的說:「會很無聊!」
事後,在返鄉的三天,我陪孩子們去做童年相仿的事,去廢棄的魚塭釣魚,去幫忙阿嬤在田裡的農務,辛苦一天後去店仔頭買罐冰涼的運動飲料。就在最後一天,我再問一次他們的意見,他們說,沒有想像中的無聊,覺得很好玩──不過,舅媽隨後也歸還了他們手機。
現代的小孩尤其城市的小孩,生活在這樣的環境,其實很焦慮的。所有的娛樂都是被設定好的、所有競爭也是。許多父母也是非常焦慮的,不敢放手孩子去負責、也不敢讓孩子去吃一吃以前自己的苦、去撕裂出屬於自己的傷口。
孩子們做出選擇,他就必須為這個選擇負責,這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長成一個健康的人的!
但這也就是根本的原因,當父母介入了孩子們去試探世界的權力,將孩子像獸般關在一個由父母造出的溫室(或稱牢籠),孩子容易覺得一切都為我設定好的,我何必負責呢?又或者說,我該負起什麼責任?有人願意讓我負責嗎?
說這些都不誇張,我有一些朋友,他們少部分人就是如此,從小去才藝班、去做什麼事,都是父母設定好的。他們需要為這些設定負責嗎?我不太清楚,但我知道,他們有些人是痛苦的,苦也不是亂吃一通就會長成甜美的果實,萬一父母和孩子都會以淚洗面,這方法豈不是錯了?這已經不是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、「父母責,須順承」或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足以簡單約束的吧!
培養一顆負責的心,擔當起自己每一個抉擇、情緒和天生的義務,從小就該根本教育的。
事實上,我個人對於「現代人越來越不負責」的看法是保留的。也許現代人不是不負責,而是現在的商業社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需求,消費者被餵養這種需求,胃口變得越來越大。這些需求,有時候會傷害人、有時候會傷害環境。這並不是大家不負責,而是責任變多了。為此,我們將需要更多的法律去規範這些新義務。
例如,「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」在柯蔡玉瓊女士努力的推動,改善了台灣無良司機橫行、受害者求償無門的惡狀;頭戴安全帽和自然棲地保護等規定,都是要現代人負起最低限度的責任,這些責任,保障了人民,也讓社會更加進步,以去因應新出現的社會型態。
將責任負起,擁有一顆負責的心,看似頗有重量,但也可以讓我們在群體中走得更穩、更舒適。